首页 > 教育知识 > 综合教育 >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我先讲三个真实的小故事。

  有一个女孩听老师说蚯蚓弄成两段还会长成两条独立的蚯蚓,她觉得很奇怪,回家后把断成两段的蚯蚓放在窗台上养了起来。她妈妈看到后恼怒不已,大声斥责孩子,把蚯蚓扔了,并狠狠地打了女儿一巴掌。

  有一个男孩看到爸爸用剃须刀刮胡子,等爸爸走后,他也握起剃须刀,学着爸爸的样子在柔嫩的嘴唇上刮了起来。结果男孩的嘴上满是鲜血。于是妈妈责怪爸爸太马虎,爸爸大骂儿子太淘气。

  还有一个男孩看到爸爸心爱的小收音机有了毛病,嗡嗡直响,便打算运用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试着修修。有一次爸爸不在家,他便找来各种工具,打开收音机后盖,这里捅捅,那里戳戳。突然,他听见门响,爸爸回来了,他吓得手一抖,结果把一根细线弄断了。爸爸一见,气不打一处来,不仅用力拧了儿子的耳朵,还大骂:“你个败家子!以后少给我乱摸这玩意儿!”

  这三个小故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有些家长持了泼冷水的态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些家长有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呢?经过了解,我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缺乏正确的人才观,把成才单纯理解成为“高分数~综合教育上大学”,结果把孩子的好奇心曲解为“胡闹”,“浪费宝贵时间”。

  其二,不信任孩子,不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总以为自己有经验,各方面比孩子强。

  其三,自己对发明、创造不爱好,总希望孩子也能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发展,不喜欢他们另搞花样,走新路。

  其四,认为孩子小,还不是提倡他们发明、创造的时候,搞发明创造是人家科学家的事。

  其五,担心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他们会闯祸,损坏东西,造成无谓的身体伤残或经济损失。

  最后一条是,有心支持,但总认为自己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好奇心和“发现”,忽略了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好奇心人皆有之,不但孩子有我们大人也有。没吃过的想尝尝,没看过的想看看,没听过的想听听,没得到的想得到。人们都想得到得比他人多一些,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一般化,追求奇特、新颖,这也是一种进步。既然大人也有好奇心,孩子们小,在家里,在学校,没踏入社会,没见过世面,他们吃过、看过、听过、得到的更少,按说,他们有好奇心更应该在情理之中,更应该受到我们的理解、保护和支持。

  再说,好奇心又是一个人萌发创新意识的基础,创新意识又是创新精神的基础。而创新精神的形成,既是整个创新教育的最高目标,又是推动个体终身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对于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潜在创造活力,家长应当怎样来保护和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孩子有了好奇心时,家长应该怎么办?根据不少家长的经验,3-6岁教育我以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要眼睛只盯住“高分数”“上大学”,要把孩子的出路拓宽。不少家长在理解成才上往往有片面的看法,总认为孩子将来上了大学才算成才,所以,平常对孩子的要求和希望只是“单打一”。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如果能在开发孩子智力、呵护孩子好奇心上下点功夫,孩子将来的出路或许会因此更宽广一些。①是将来考不上大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会因为有“创造性”要比别的孩子更有出路,或者会像爱迪生、法布尔一样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②是将来考上大学,既有知识又有文凭,还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性,“作为”肯定要比那些个性、好奇心遭到消磨、挫伤的孩子大得多;③是孩子在上中小学时已有了发明、创造的成果,对于他们的升学也将会是如虎添翼。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发展,要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有人说,“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同样,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可惜在家长中,却有一部分因自己一生不热心发明、创造,因此对自己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漠不关心,6-12岁教育甚至加以限制,总想以自己的发展轨迹来约束孩子,这是极端错误的。要知道,世界是发展不息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会比今天更先进,发展永无止境;再说,每个人的个性也不尽相同,爱好也不一致,无原则地去限制孩子发展,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反感,造成两败俱伤。所以,我们一定要心胸开阔,思想开明,注意学点新东西、新观念。发现孩子有了好奇心要注意呵护、注意发展,支持他们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希望他们超过自己,一生的“作为”比自己强,一生过得比自己好。

  第三,不要故弄玄虚,要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判断孩子是否有创新,要求应和成人有所不同,只要是他对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能有所领悟,都可视为创新。事实上,有时创新说不定就在孩子一个不同凡响的声音,他们在某科作业本上涂的一幅漫画,一次特殊的询问。所以,家长不要故弄玄虚,把创新想得神乎其神,高不可攀,要多向他们进行发现发明教育、信息动态教育、参与实践教育和人格品性教育,如果孩子有了好奇心,就应当注意珍惜,借以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四,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孩子学习。当然,一般情况下,大人要比孩子强,毕竟耳闻目睹的事情多些,经验丰富些,但有的时候,在有些方面却不一定胜过我们的孩子。如有一个双休日,一位家长给他的两个孩子读《愚公移山》,他的本意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愚公精神的伟大,借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0-3岁教育没想到竟被他的两个孩子问倒了。那位上小学的孩子问:“爸爸,愚公整天领着一家人移山,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爸爸,愚公子子孙孙都跟着移山,都不上学吗?”“愚公就是愚,为什么要移山?打隧道多好啊!既省工又能解决交通问题。”那位上初中的孩子回答得更妙:“搬家。搬家比搬山省事多了,搬家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又能保持生态平衡。”两个孩子的问话和回答使这位家长大吃一惊,他思索良久,终于茅塞顿开,对孩子们的这种创新思维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孩子学习,共同发展。

  第五,不要墨守成规,要支持孩子“异想天开”。一般来说,有创造性的孩子,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偏离常规,常常“出格”,不循规蹈矩,有时甚至显得荒唐和“异想天开”。对于这种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置之不理,责令改正。这两种做法的危害是极大的,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质疑、批判能力就在非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枯萎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相信孩子的潜力,互相沟通,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让他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超越常规,打破程序,“异想天开”,借以培养他们的发现、创造意识和沟通、表达、交流的技能。

  第六,不要粗暴专制,要鼓励孩子多问多思。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粗暴专制,要鼓励他们多问多思。特别是有的孩子喜欢刨根问底,“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甚至当大人看不见时,就会动手摸一摸,碰一碰,亲自感觉一下那是什么东西,然后还要去问个究竟。对于这些孩子的举动,家长更应当热情鼓励,尽力给予科学的解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们提出来的问题要多给几个答案,既回答肯定的、常见的、必然的,又要提出一些少见的可能性,以供他们思考,以便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

  第七,不要苛求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误。2012年,我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有一位家长,他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他的面拿了一只碗,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女儿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到家长的训斥和惩罚。但这位家长很明智,很有眼力,他由女儿摔碗这件事上,嗅出了女儿有好奇心和探险意识,感到这正是孩子创造世界的开始。于是他只是要女儿自己扫去碎片,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他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并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相反,有些家长碰到这样的事也许不会这样,只一味无端地苛求、恼羞成怒,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结果孩子遭了冷水,便逐步失去了创造的天性。我想,这一正一反的经验,实在值得我们借鉴。

  第八,不要盲目满足,要注意区别对待。我说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点燃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说对孩子的好奇心可以不加选择地盲目满足,一概称赞,而是要区别对待。有一位已上高中的男孩上了网,不久,一位学友神秘兮兮地交给他一个网址,并对他说:“哥儿们,你上去肯定下不来!”还一个劲地叮嘱他,千万别让父母知道。当晚,父母入睡后,他便关上房门,上了这个神秘的网站。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是一个“虚拟红灯区”的色情网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位孩子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直到他后来终于在外面闯了祸,才被父母发现。是的,这些孩子也是由于好奇心,可这种好奇心除了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外,别的还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一般来说还是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那种令家长值得警觉的好奇心必竟还是少的、个别的,不过要注意区别对待罢了。

  总之,我们应当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想得开心,开心地想。对他们的创造性,无论多么幼稚,多么离奇,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说不定在谁的家中将来还会出现一个中国的爱迪生、法布尔、爱因斯坦,说不定在中国还会出现新的“四大发明”呢。

  不信,等着瞧吧!

  这是篇不错的幼儿教育知识,主要分享了引导孩子、好奇心等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发布时间:2015-06-14 13:33:2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