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综合教育 >

如何正确处理小班孩子的占有欲

每个孩子都有占有欲

每个孩子都有占有欲

  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昨天下班后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当时他正蹲在沙堆里玩得不亦乐乎,手里是一个面目陌生的工程车。旁边的阿姨告诉我,这是另一位小朋友的,他通过又哭又闹又耍赖成功地占有了一个下午。在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听到我们在说他,儿子抬起头羞涩地笑了笑。

  我俯下身子,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宝宝,我们把汽车还给小朋友好不好?”

  “不好。”倒真干脆。

  “可是,这个汽车不是我们的,是人家的。小朋友要带回家给它洗澡搂它睡觉的,你拿走了怎么行呢?我们把它还给人家吧,如果你实在喜欢这辆汽车,妈妈现在就带你去买一辆新的好不好?”

  “不好!”

  “那这样,我们先把汽车还给人家,然后回家吃饭。等明天天亮了,带着我们自己的汽车再来,如果小朋友同意的话,你们交换玩,好不好?”

  “不好!”

  种种变通方案,儿子没有一个满意的,全部只回答两个字:“不好”。

  看来教育无果,我只好强硬地拉起他回家,没想到他的反抗是异乎寻常的激烈哭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我良好的素养终于用尽,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踢了几脚,然后硬拉着他离开幼儿园的。

  “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还要!”当提到孩子,很多家长都会议论起这些孩子的这些口头禅。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孩子的自私,只知道要这要那,然而事实上,有谁看到孩子自私背后的真实原因呢?

  孩子的占有欲望,实际上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自私自利”,说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还会不断地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食物,他们也会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灵的东西,不断地在环境或活动当中得到心灵的营养品。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不到对其精神有利的“食物”,他们的饥饿就会转移到对物品的占有上。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看作是父母对孩子内心需求的忽视。

  不过,家长一定不能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本性,而应尽量不要让孩子依附于某种东西之上,否则孩子就可能因此而逐渐变得更加自我,甚至自私。因此,当家长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家长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不允许孩子拥有“特权”

  生活当中,很多家长都会在吃、穿、用等方面给孩子优先选择权。好吃的总让孩子先吃,好东西总让孩子先用,孩子一哭闹家长马上就让步。这些特殊的照顾,就容易让孩子养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家长不妨和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比如当家中买了一些珍贵的、好吃的东西时,要将东西分成几份,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的,还有宝宝的,然后等全家人都回来时一起吃,不能让孩子一个人独享。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

  对孩子来说,没有占有欲并不意味着他必须把手里的东西交给别人,家长也没必要这样要求孩子。即使孩子只是把手里的玩具拿出来让别人看一看,摸一摸,也是他进步的开始。这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把玩具让给别人而责怪孩子小气,这样只会打消他常识分享的积极性。让孩子一点点地摆脱占有欲,适当地和别人分享玩具、食品等,他也会比较安心。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强求,同时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会让他加快摆托占有欲的进程。在这样愉快的心理体验中,也许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尝试松开自己紧握的双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一天放学,吴天见小朋友们都离开了,老师也不在,就把走廊上一小盆盛开的太阳花搬回了家。妈妈回家发现后很惊讶,天天兴奋地说:“这是我从幼儿园拿回来的!”

  妈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天天不该这样做。天天低着头说:“你那天在公园不也拿了一盆花吗?"妈妈这才想起,不久前带孩子去公园玩,看到路边落下一盆月季,估计是别人扔的,就拿了回来,没有想到孩子就“学”到了。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论有意无意,大小善恶,都会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有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父母,其不良行为必然会误导孩子,使他变得自私,占有欲强。

  因此,家长要认识到“身教”的重要性,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自己有了过错时,还要及时改正,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让他也受到教育。

  总之,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也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当然,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的惩罚,并注意家长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发布时间:2015-11-03 08:57:0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