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综合教育 >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怕吃苦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怕吃苦

  先讲两个案例。

  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德国有一对夫妇40岁得子,宠爱备至,一点儿也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罪。他们25年如一日,一直把孩子当婴儿抚养,不让他上学,不让他动手做一切,更不让他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罪。后来,这对夫妇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警方在他们家中发现了这个25岁的大“婴儿”,他穿着睡衣,裹着尿布,睡在巨型的摇篮里,身边还堆满了玩具,可是什么也不会干,连一步路也不会走。他以后将怎样生活?大家可想而知。从这个典型可以看出,父母的爱心终究是有限的,无论多么疼爱孩子,都不可能替他们包办一切,扶着他们走完一生。一味地关爱,而缺乏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干什么都不必自己动手,都不必去经受磨炼吃点苦,这表面看起来的确是挺关心他,但其实是一种虐待,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断送孩子自我生存和光辉前程的悲哀教育。最终恰恰是坑害了他们。

  另一个故事是:鉴真大师刚遁入空门时,住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他很勤奋地做着工作,从未让住持不满。可令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自己却做着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且一干就是两年。于是,他生气了。一天,已是日上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他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住持叫醒他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他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鞋子。”住持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他领到外面刚下过雨的一段黄土坡上。问道:“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光大佛法的名僧?”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住持又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他十分不解地说:“我昨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住持笑了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能了。”住持听了,拍拍他的肩膀,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又硬的路上,什么也没留下。”鉴真恍然大悟,明白了住持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任何成就从来都不会唾手可得,“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是适合每个人的成功准则。

  我们当家长的好不容易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了梦想,但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充满着艰难,还需要孩子们吃一些苦头,遭一些罪。我们并不否认有格外幸运的人,他们似乎很轻易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甚至顺利得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吃惊。这种事情虽然会有,但肯定不会太多,不会人人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因此,在指导孩子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把梦想成真的希望寄托在幸运之神的突然降临上,最重要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发扬吃苦的精神,脚踏实地去奋斗、去拼搏。

  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其实,艰苦奋斗有两种:一是为求生而艰苦奋斗,二是为追梦而艰苦奋斗。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知道艰苦奋斗是为了追梦。这种艰苦奋斗有新的特点,它要求必须“自觉”地艰苦奋斗!在指导孩子追梦的过程中,指导孩子自觉地做出艰苦奋斗的选择,限制自己对物质享乐的欲望,过更简单而正常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习上,集中到追求理想的奋斗上。

  为了梦想成真,必须吃点苦遭点罪;为了使更多更高的梦想成真,还要做好长期的吃苦受罪的思想准备。但吃苦受罪的前面却是幸福,却是快乐!

  那么,孩子怕吃苦该怎么办呢?

  第一,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孩子们。1993年夏,我利用在校当民办教师的业余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名为《花好月难圆》。为了小说的出版,我曾花费三天时间到北京找出版社。三天时间,我在北京的吃住包括市内交通费总共花了4元6角钱。当时北京坐地铁一次5角,一天来回l元,三天共花了3元;我三天吃了两盒饼干,一盒8角钱,共l元6角;住宿是在北京火车站广场,用别人丢弃的废报纸摊在地上当床,用自带的一个被单当被子,顶着星星睡觉,结果没花1分钱。回家后我把这段经历给两个孩子讲了,他们都很受感动,流着泪,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深深地播下了“吃苦”的种子。

  第二,构建艰苦的环境磨炼孩子们。想让孩子们学会吃苦,家长就应该给自己的家庭构造艰苦的环境,以衬托出“吃苦”的氛围。这里我可以给家长们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有个创造高考神话的小镇。这个小镇就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镇上有两所中学,一个小镇考入清华、北大的考生人数竟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几年我没有作调查,无法统计,想必会更多吧!这个偏僻小镇到底有何秘诀?当地居民刘某说:“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走向成功的唯一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学校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敢于吃苦”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们埋头学习,心无旁骛。

  第三,在平时的生活琐事中培养孩子们。我的童年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那时咱们国家很贫穷,各方面条件也很艰苦,加上我是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父母又都是标准的农民,所以该受的罪我都受了,该吃的苦我都吃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确从中受益匪浅,我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回乡知青成长为一个教育战线的专职教研人员,一个发表了近150万字的作家,完全得益于我童年时代吃的苦、受的磨炼。可我的孩子们呢,他们虽说生活上从小至今没享过什么大福,但他们过得毕竟比我强,更没有我那时经受磨炼的特殊环境。为了给他们补上这一课,在他们略加懂事时,我便在平日的生活琐事中培养他们,给他们以磨难的教育。比如遇到天冷出门需要加衣服,天不好上学需带伞,我总是只提醒一次,看到他们忘了带也故意不提醒,待吃亏后再教育他们;比如有时书包或抽屉钥匙忘了拿,我和爱人坚决不给他们送,让他们自己跑回家取。  第四,抓住偶发事件的机会锻炼他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是会有好多偶发事件出现的,作为家长应当认识到,抓住偶发事件的机会有意锻炼他们,也是一种磨炼。我还记得1993年夏有一次割麦,我刚满12岁的儿子胳膊被镰刀划破了,顿时鲜血直流,我让他忍住疼,用手指按住伤口,自个儿到医院里缝了6针,包扎后,又按我的嘱咐,带伤到地里坚持劳动。这样做,家长似乎残酷些,但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对孩子进行锻炼,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则有益无害。

  第五,用吃苦成才的典型教育孩子们。关于这一条,也是不少家长比较成熟的经验。抓住吃苦成才的典型,尤其是那些影响比较大的典型教育孩子,能够对孩子起启发诱导和鼓舞的作用。作家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他从小家庭生活困难,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爆发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后来当了兵,苦练写作本领,终于成了作家。如今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成了一个大名人。如今,莫言幼时生活的小土屋成了许多年轻人寻觅和崇拜的场所。拿这些典型去教育孩子,还怕没有收获吗?

  第六,引导孩子“自找苦吃”。其实,现在不仅国外,即使我们国家的许多家长也都开始倾向于不怕孩子吃苦,甚至故意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自找苦吃”。曾有新闻报道,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们情愿每月支付3000元的学费,让170多名孩子暴走数千里“找苦吃”。这个步行队伍从江苏到重庆,途经安徽、湖南、湖北,走了近3个月。这群走路的孩子每天都要行走50公里以上。旅途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不听话”的孩子还将面临严重的处罚。但孩子们却说,这种“魔鬼式”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更觉得以前有许多地方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第七,对孩子苦心和爱心并举感化孩子。有一个中学生的妈妈,听女儿讲学校的军训很严也很苦,火辣辣的太阳毒晒下,肩上、脸上都晒脱了一层皮,一碰便火辣辣得疼,想请假回家休息几天,妈妈说什么都不答应,认为女儿应该接受一些磨砺和抗挫的训练。当时,女儿在电话里气哭了。可是当女儿军训完,回到家里,发现冰箱里都是她最爱吃的冰淇淋,厨房里还各了两个大西瓜。一见到女儿,妈妈笑眯眯地说,这都是为女儿接风洗尘的,女儿高兴得笑了。

发布时间:2015-05-28 15:25:3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