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综合教育 >

孩子总喜欢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

孩子总喜欢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

  有人说:“没有家的人,是不幸福的人;有家而不珍惜的人,是不聪慧的人。”

  我想,这个道理大概谁都懂。特别是那些正上中小学的孩子们更应当懂,而且也更应视父母为最亲近的人。可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不那么信任父母,有话不愿说给父母听,甚至不愿意回家……也有人曾对某市中小学生作了两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能和母亲说心里话的只占23%,和父亲说心里话的只占5.3%。而且,诉说心里话的内容也多为学习与升学,内心深处的小秘密则一律“闭关自锁”。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专家曾心情沉重地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收到青少年有关咨询的信件,几乎每一封信里,写信的求助者都把自己自卑、怯懦、依赖、懒惰等不良性格以及恐惧、紧张、焦急、偏执的心理障碍,归咎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归咎于父母的‘专制’‘霸道’‘挑剔’‘无能’‘娇宠’‘过于保护’等因素。而且信中无不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请看下面几个典型事例:

  典型事例一:有一天,一位妈妈做午饭时,不小心手被刀割伤。他急忙喊儿子把创可贴拿过来,可儿子磨磨蹭蹭,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来。妈妈以为儿子看到她手指被鲜血染红,会心疼地帮她包扎,没想到儿子只是冷漠地看了一眼,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放下创可贴便扭头回自己的房间去了。儿子的举动让当妈妈的十分心寒,她想,儿子怎么如此冷血,面对受伤的母亲,连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

  典型事例二:一天午饭后,一位妈妈催女儿赶快学拉二胡。可女儿不感兴趣,她看天气晴朗,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房间让人十分舒适,于是便无意中拿起了“成长小说”看。突然,妈妈走进房间,迅速把目光定格在“成长小说”上,女儿知道糟了,抱起书,死死不放。妈妈一看此情此景,顿时恼羞成怒:“非要这会儿看,拉完二胡看不行吗?把书给我,我给你撕了!”话音刚落,就要抢书。女儿死抱住书,宁死不屈的样子。妈妈死拉硬拽,并狠狠地打了女儿一个耳光,拼命地夺过了女儿怀中的书,顺手扔到了窗外。女儿奋不顾身地冲出门外拾起书,回屋后坐在沙发上,也不看书也不拉二胡,直到该上学了,还赌气地坐在沙发上,双手叉着腰,一副雷打不动的样子,妈妈在一旁干着急……

  典型事例三:曾有一段时间,一本由两名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女生精心编写的《斗妈大全》走红网络。作者之一的“当当”表示,这本书是专为6岁到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子而编写的。书里列举的和家长对着干的方法很多,如:“第一招,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

  典型事例四:有一位女孩曾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我这样的性格,注定会跟我妈友生矛盾。有一阵子,我妈几乎天天打我。那时候,我上舞蹈课,要是有一个动作没做好,她发现了就会打我。写作业写错了,她也打我。更有甚者,我出门要是没梳头,她也打我。我是个很爱面子的女孩子,却经常挨打,所以就特别痛苦,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打我。后来,为了不挨打,我想了一个法儿一一带同学到家里来。我想,当着同学的面,妈妈应该不好意思打我了吧?谁知,妈妈照打不误。后来,我就有叛逆行为。比如故意很晚回家。甚至到凌晨两点才回家……”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和家长对着干?经过调查、分析,我认为原因是多种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父母繁忙,不留心管教和照料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或忙于公务或潜心科研或疲于挣钱,却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照料,不关心他们的成长。有的还干脆把孩子送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那里,进行隔代教育,这样一般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位孩子说:“我的妈妈是一位老师,有时候为了工作竟一整天不回家,我放学回家只有吃方便面。”还有一位孩子说:“爸爸妈妈下岗后下海挣钱去了,他们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里,爷爷奶奶年岁大,爷爷又常年有病,他们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工夫照料我?”孩子有怨言,自然要和家长对若干了。

  其二,父母有私心,对孩子不管不问。应当承认,家长中确实有些人只顾个人安逸、享乐,生活散漫,无所事事,有时间打牌、下棋、跳舞、搓麻将,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懒得抽出时间教育孩子,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还有些父母喜欢吸烟、喝酒、赌博、吵架,而且一吵就是“烽火连三月”,个别还非要闹到离婚分手不可。即使离婚了,双方也争着不想抚养孩子,结果导致家庭教育效果差,孩子心灵创伤大,恨家长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父母心高,喜欢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有不少家长很少考虑孩子的年龄、基础、能力、爱好等因素,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不切实际的要求,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做法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天长日久,当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压力时,他们就会以语言或者行动来反抗家长。

  其四,父母唠叨,说话不讲究方式。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孩子这么做,那个要孩子那样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还喜欢翻旧账,揭孩子的老底,一一数落给孩子听……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便与家长对若干。

  其五,父母固执,拒绝接受孩子的批评。按说,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出错,但往往为了面子,表现得过于固执,拒绝接受孩子的批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其实。子女、年幼者或晚辈人,由于他们受教育和文化水平高,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较快,往往某些方面超过了当父母的。

  其六,父母冷漠,不主动和孩子进行感情沟通。谁都知道,人是需要归属感的,人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给自己定位的,是在与他人的情感接触中成长的,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为每个家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但是,在我们现在变得越来越小的家庭中,不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少得可怜。这里主要责任在家长。有些家长冷漠,好摆大人架子,从不主动和孩子进行感情沟通。孩子很早放学回家了,有些家长还要因这因那在外面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而且家人团聚的时候,这些家长又要忙家务,或好不容易等到吃饭的时候,这些家长不是想顺便看电视就是板若脸警告孩子,教训孩子。有时候,双休日或节假日学校或有关单位进行某种活动,想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可不少家长表现得不冷不热,毫无热情。2D03年12月15日下午,大型少儿公益活动“新鲜早行动”在上海淮海公园落下帷幕,有记者从现场公布的街头调查报告中了解到,46%的被访儿童希望在周末同家长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可现场情况却让孩子们大感失望。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和主持人一起做游戏、演小品,还随着音乐跳起了健身操。尽管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可台下的家长却静默旁观,偶尔被孩子拉上台去做游戏。也显得不是很投入。试想,这样的家长怎能与孩子搞好感情沟通?

  其七,父母霸道,不顾孩子的意愿。有不少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使孩子将来能“成龙成风”,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舞蹈、钢琴、绘画、外语、写作、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如果孩子对家长一厢情愿安排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感地去学,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又会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其八,父母粗暴,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如今,仍有不少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的“棍棒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样,个性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会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逆反成性。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母好像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做父母这种职业好像是一种儿戏,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的事件。我们晓得养蜂有养蜂学,养蚕有养蚕学,甚至于养鸡养鸭都有专门的学识,我们养花,一定要请花匠,我们要养蜂,一定要请瞳得养蜂的人去养。但是,我们对于教养小孩子则不然,差不多任何人都可以教,任何人都可以养,好像教小孩比栽花、养蜂来得容易,小孩子的价值比不上花木和牛马似的。”这段话说明一些做父母的缺乏教育孩子所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以至于在对孩子施教中还不如养花养蜂精心、讲究科学。

  孩子总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轻则会影响双方感情,造成长期隔膜,干扰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的美好梦想的实现;重则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乃至杀父弑母或者走上自杀或者其他犯罪道路,贻误了他们一生。相反,孩子和家长关系融洽,其好处多多。如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劳伦斯研宄员,花了3年的时间,了解了近3万名学生。他发现:肯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并很少染上坏习惯。不过,喜欢和家长对若干其实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千方百计走出误区,我们的前面仍然是蓝蓝的天。但是,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可否尝试如下对策:

  对策一: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孩子平时总喜欢和家长对着干,首先当家长的要自我反思,是什么原因或是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才导致孩子跟自己对若干。根据我的教子经验,我认为家长在反思的时候,应当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体会孩子的心情,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策二:读懂叛逆,善于引导。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到大,自我管理都很好,自我约束力也很强。我教育孩子常用的方法是两个人坐下来“讲道理、提要求”。但从上初中开始,两个孩子都变了,爱听的才会听,不乐意听的就不听了。我认为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成长。之所以说自己跟两个孩子有时“作战”,是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太重要。家长就需要花更多心思去观察和揣摩孩子。孩子长到一定阶段(一般12“20岁)都会有叛逆心理,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不叫他干他偏要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之所以会有叛逆心理,是因为他一方面产生了走向独立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又有依附于父母的情感需求。于是,他们似乎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表现出许多逆反的叛逆行为。这从表面看起来是孩子变了,而且不是依照父母、老师的愿望在变化,但这正是他们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而不是有意要和家长对着干。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读懂这些,并善于引导,这实在是孩子的一太幸运。

  对策三:不做“虎妈~狼爸”,力戒非打即骂。说实在话,现在中国的“虎妈~狼爸”太多了,这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实,我觉得“虎妈~狼爸”都走到了极端,他们从小就开始打孩子,不管孩子好坏,只要不学习就非打即骂,这很不人性。同时,非打即骂也是弱者无能的表现。

  这样做,往往非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把事情弄僵弄糟。应当以理服孩。当然,对于有些天生顽劣的孩子,偶尔让他们吃一点皮肉之苦也是需要的。一定要培养孩子对父亲的敬畏,有敬投畏不行,有敬有畏才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最高境界。

  对策四:真情关爱,心心相印。也许,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持续不断地表露出对孩子适度关爱的家庭里,孩子会感到快乐和安心,并对父母表现出由衷的信任,而且也会和我们心心相印。一个自感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不仅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而且自暴自弃。但是,却有一些家长往往还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孩子大了,不需要关心了,不需要细腻的感情了,这正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失去了很多东西的原因。更有一些家长,总是以“工作忙”,或是以“自己也需要娱乐”为理由推托教育、关心孩子的责任,这是极其糊涂的。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会对家长有所触动。这个故事发生在不久前;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母亲。经过乘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去监狱探望服刑的儿子。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若的葵花子。葵花子己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服刑的儿子接过瓜子仁,手开始颤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泪。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凑足路费。来之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样一点点增多,不舍得吃一粒。十多斤瓜子嗑了许多个夜晚。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衫槛褛。母亲嗑的一个一个瓜子,包含了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这里我之所以要花费些笔墨讲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告诉家长们:虽然儿子犯罪住监了,但这位母亲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儿子。对待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孩子。因此,即使我们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都应当抽出适当时间来关心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家庭的关怀。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和我们心心相印。

  对第五:转变旧观念,端正“好孩子”标准。这一条也十分重要,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往往会把“好孩子”当“坏孩子”对待,会因此和孩子产生矛盾,造成和我们对若干的后果。什么是“好孩子”的标准,根据当前新课改的精神和我的经验,我认为应当是这样的:“好孩子”的标准与传统的以分数为单一内容的评价不同,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学业负担、学习方式的综合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事实上,这些年,真正能在平时的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孩子们,他们和家长心目中传统形象的“好孩子”是格格不入的。这几年,许多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状元,还有200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年龄最小的考生、安徽省天长市的13岁女孩王安简等,甚至包括我的两个孩子,他们具有的共同点是:①都不是坐折板凳的书呆子,而是性格开朗、活泼:②大多不是球迷就是“追星族”:@热心参与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活动:④爱读课外书,爱看电视,爱上网:⑤都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悟性,学习方法灵活多样;⑦有强烈的自信心,抗挫能力强,即使某次考试失败了.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立即奋起赶上去。读了这些,家长有何感想?我认为,你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家长本身必须首先改进自己,提高自己,做好追赶时代的先行者。如能做到这些,你和孩子的好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对策六:信任孩子。自己的孩子从小跟着自己长大,孩子是什么样的,应该说我们最清楚。所以说,信任他们,我们最有发言权。其实,不管孩子有多大,但他们的心灵都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只有信任他们,才会使他们充满信心。奋勇前行。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信任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部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引起家长的警惕呀!要想做到信任孩子,你应从平时、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让孩子说话或做事时,多给他们一些选择。如:“你是自己过马路,还是让我牵着你的手带你过去?”“你想自己布置你的书房,还是让我来给你布置?”

  对策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真正独立。这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现代法律承认儿童是独立的权利主体,孩子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则不同,它是必须给予保障和落实的。另外,从孩子的生理角度上讲,孩子会下意识地追寻独立的内心诉求,这一诉求最早表现为独自上下学。而家长没有节制地接送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毕竟,孩子总要长大,家长不可能呵护他们一生。家长要敢于“放手”,这既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也是给他们成长的机会,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在每一样该“放手”的事情前,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克服各种可能遇到困难的方法。另外,还要有个过程,比如孩子上下学,开始“放手”时,自己可以偷偷地跟着,后来可以让孩子约伙伴同行。

  对策八:向孩子学习,和他们一起成长。有教育专家曾指出:传统观念认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其实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年长者还是年幼者,长辈还是晚辈,一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含义。许多实践都证明,如果家长能及时承认自己的失误或错误,非但不会影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尊敬,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因此,我诚恳地建议诸位家长,都应该向孩子学习,主动接受他们的教育,和他们一起成长。特别是那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有些事我们更应当征求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当然,对于珐子一些不正当的要求或不正确的意见,我们也还

  得坚持原则,要向他们讲清利害,循循善诱,尽量说服他们。

  对策九: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我们做父母的虽不能像老师那样给孩子许多专门的知识,但却能够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体察人生的要义,做社会有用的人。的确,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入学求知,无不浸透着家长的心血。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最直接、最全面,也是最可信赖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提供了最直观的行为典范。他们常常以我们的生话作风、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处世态度等作为自己的准则。家长率直,孩子就会诚实:家长常怀爱心,孩子就会以爱待人:家长圆滑,孩子就会变得世俗:家长的行为项天立地,孩子就会成为勇敢的斗士……有研宄表明:父母吸烟的家庭,其子女吸烟率远远高于非吸烟家庭:整天吵架打闹的家庭,孩子长大以

后,其不良心理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家长嗜好吃喝玩乐的,孩子大多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由此可见,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该有多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力争成为他们的好榜样。

  对第十:学会给孩子松绑,不做有违孩子意愿的事。近几年来,不少家长把全面教育和特长学习当作提高孩子素质的重要内容,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他们让孩子在周末和寒暑假补课、学弹琴、学绘画……可令人困惑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减弱。另外,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想让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将来考上北大、清华;还有不少家长总是强迫孩子去做像大人一样的人:还有不少高学历的父母迷信自己的成功经验,希望孩子将来比自己更成功:等等。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多过大,会成为捆绑孩子成长的绳索,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根据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具有语文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八种智能,但表现在每个人身体上其智能优势是不同的。虽然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不过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教育孩子既不能用一个模式,更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将适得其反:要学会给孩子松绑,不要让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要“投其所好”才对。

  决策十一:家庭和谐,父母共同教育孩子。2013年的一天,一个叫熊璇的初中女生,刚满15岁,割脉自杀,幸好被父母及时发现,才救回了她。她为什么要自杀?原因是她的父母经常争吵、打架,家庭一直不和谐,当女儿的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意思,于是决定自杀。由此可见,一个家庭过得是否和谐,对于孩子来说该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搞好家庭关系,无论是老人、孩子,都要融洽相处,团结一致,一家的事情共同来做,共同来商量。特别是对于教育孩子,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共同努力教育孩子。另外,在教育方法上要多交流,取得一致的意见,尤其是父母不能各执一词,互相拆台,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好结果的。当然,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双方可以演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并默契配合.这样的效果最佳。

  决第十二:批评孩子,有理有据。孩子犯了错,而且经实践证实确实有错,家长怎么办?当然应当批评孩子,让他尽快改正。但是,这种批评要讲方式,特别要有理有据,让孩子口服心服,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据我的观察,不少家长则不注意这一点,一听说孩子有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轰”一通,结果,孩子不服,甚至适得其反。当孩子犯了错,家长首先应当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然后再把谁对谁非搞明白,对错误程度不扩大也不缩小,然后再善意地、公正地去批评指正。通过这样有理有据地批评孩子,可以家庭和谐,孩子快乐而又舒畅。

  决第十三:因材施教,承认孩子的独特个性。成为好父母的精髓在于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不断调整你的教育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不同的叶子,也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用心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用最适宜的方式对待他们,将会把教育中的困难和矛盾减到最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属于容易兴奋的类型,那么你就应该避免让他晚上做剧烈运动,否则他很难入睡;相反,你可以让他相对平静地运动,帮助其培养睡意。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是这样。比如2013年全球有28万人申请美国耶鲁大学,最终录取的只有1900多人,长沙市雅礼中学17岁的女孩陈韵伊就是其中一个。她父母的教子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而选择的。陈韵伊的性格比较内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和思考。父母就有意买了好多对孩子学习有用的书,让她海量地阅读,让她静心地思考。她的母亲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你一定要信任、支持,让他独立思考,顺其自然地成长。”

  决策十四:启发孩子,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对于己长大的孩子,单靠家长的教育是不够的,启发孩子,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从而自觉改正,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比如有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自己屋里雪白的墙上画画,她没有动气,更没有批评,而是对女儿说:“你把墙壁画脏了,你要负责清洗。”然后她给女儿找了一块抹布,教她怎么做,让她跟自己一块儿清洗。颜料涂到墙上不太好擦掉,女儿一开始擦得很认真,没过一会儿就累得手酸。妈妈就乘机教育她:“你看,这清洗起来好辛苦啊!你往这墙上画画对不对呀?下次还画吗?”女儿脸上显出了惭愧的表情,十分不安地说:“妈妈,我错啦!下次再也不在墙上画了!”这位妈妈这样做,虽没有发脾气,更没有打孩子,但通过启发,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反而对她今后不犯错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决策十五:日记、短信对话,家长和孩子倾心交流。不少家长喜欢用指导孩子写日记、发短信,自己也写日记、发短信,然后互相对读的办法教育孩子,我认为这也是很不错的一种教育方法。日记、发短信的写作范围广、篇幅小、内容少,孩子写起来不是那么困难;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水平,而且更是和孩子心灵沟通的一个窗口。

  决策十六:真爱孩子,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经常把某些母亲称为“半狼母亲”。他觉得从物质生活上讲,这些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可从孩子的精神生活上说,她们是“狼”,她们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事实正是这样。许多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舍得给孩子的物质需求投资,对孩子的文化、精神消费,却常常忽略。即使在投入的有限精神消费中,也主要集中在购买复习资料、报名参加各类班上,而对那些旅游观光、科技展览、有益演出、有益讲座、有益社会活动等,竞很少让孩子前去观摩学习,感受高雅气氛,领略其中的奥秘和美妙。已有调查表明,小时常常流连在博物馆、光顾各种文化场所的孩子,其气质和各方面素质都显出了优异之处。许多家长对教育投资的偏颇,反映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弊端,应当加以克服。

  除此之外,也有专家曾建议我们再做到两点:一、有时候,孩子们很希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或有点小自由,有的甚至故意避开父母的亲热,不肯和父母在一起。对此,我们不要难过,这并不是他们有意和我们过不去,其实正是他们长大了的正常表现,应当给予理解和尊重。二、有时候,我们不想直接地面对面向孩子说出或可能使孩子感到不中听的话,对此,我们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把话写下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既可避免了尴尬,也增加了话的分量和严肃性。我认为这两条建议不错。

  我相信,只要家长认认真真地做了,孩子们和我们也许就不会对着干了。不信,请试一试!

发布时间:2016-01-02 10:51:34 阅读: